Monday 25 April 2016

法事問答

友人葬
葬儀不請僧侶誦經,故人就不得成佛嗎?

絶對沒有那回事!本來,葬儀邀請僧侶誦經並不是佛教的習慣,日蓮大聖人也從未參加過信 徒的葬儀。如今普遍在葬儀上邀請僧侶誦經,是受到日本江戶時代所謂檀家制度的影響。對照御書也可了解,葬儀的形成與成佛毫無關係,終究是依本人生前的信心來決定成佛。而且,葬儀最重要的是真心追悼故人,追善回向的勤行、唱題。因此,友人葬才是最符合佛法精神的葬儀,反之,請謗法日顯宗的和尚來誦經,不但不能成佛,更將封閉臨終之途,必然墮入無間地獄。

對於友人葬時擔任導師的人,應如何表示謝禮呢?

參加友人葬,完全不須顧慮一切謝禮、或供養。巧立名目,榨取巨額的供養,一直把葬儀當做斂財工具的,就是所謂的葬儀佛教,這更是日顯宗的大罪。我們的友人葬,就是要打破那種葬儀的陋習而展開的一項宗教改革。

戒名 ● 牌位

聽說沒有戒名,故人就不得成佛嗎?

戒名的有無,與成佛毫無關係。御書也不曾使用過戒名一詞。本來「戒名」是源自僧侶出家時所授與的修行名號,至日本江戶時代以後才演變為死後戒名。戶田先生也明確的說過:「我是不要什麼戒名的主義」。從修行名號的本義來說,在廣宣流布奮戰到底的故人,其本名才可說是真正尊貴的「戒名」。

對於牌位,應如何看待呢?

牌位也與故人的成佛沒有關係。本來這是佛教擷取中國儒家習俗的一種作法,如同故人的「名牌」似的,並不是禮拜的對象。葬儀一結束,妥適予以處理即可。

奠儀等 

參加友人葬,奠儀應如何表示才不失禮?

葬儀最緊要的,終究在於發自真心的追悼故人。友人葬時,親人參加葬儀,守靈,為故人唱題,才是真正的祈求冥福。一般社會上也有婉謝一切奠儀的例子,禮貌上的奠儀,其實是可有可無。也不用給導師任何謝禮。

塔婆 

不立塔婆就不能為祖先追善回向(祈求冥福)嗎?

絶沒有那回事!追善回向的本義,是依受持妙法之人的信心與實踐,而將其功德回向於祖先。誠如大聖人教示:「題目之光,照至無間,令即身成佛」(御書743頁),根本是向御本尊做勤行、唱題,唯有在日常勤行的追善祈念,才是對祖先最高的追善。

大聖人對於塔婆供養,有何教示呢?

御書中提及塔婆供養的,只有《致中興居士函》(御書1398頁)與《草木成佛口決》(御書1407頁)二篇。但並未教示塔婆在信仰上是絶對不可欠缺的,而是以隨方昆尼(只要不違反佛法本義,可採用各個地區或時代的風俗、習慣)的立場,承認當時塔婆的盛行。只是對於中興居士在塔婆上書寫妙法的題目,表示嘉許,並非鼓勵信徒建立塔婆。

塔婆的起源如何?

板塔婆是始自日本平安時代的末期,屬於日本才有的習俗,與佛法的本義毫無關係。本來是起源於印度供奉釋尊遺骨的佛塔,並非為了追善回向。而日顯宗竟然誑稱:「為了追善供養,絶對需要塔婆」,動不動就要信徒造塔婆,把這當做歛財的商品。
       
以前曾經造立塔婆,應如何是好呢? 
          
以前,學會員所造立的塔婆,也是因為我們向御本尊唱題,才能將功德回向故人。終究是御本尊的功力,並非塔婆的力量。

託請日顯宗做塔婆供養將會如何?

現在的日顯宗是破壞廣布,違背大聖人的大謗法之邪宗。御書教示:「若供養謗法者,則其斷佛種之命得繼,而作益為強盛之敵」(御書1545頁)、「雖是誠心,若所供養之人是惡,則不為功德,反墮惡道」(御書1567頁),如果請求日顯宗做塔婆供養,就會構成供養謗法,由於謗法與同之罪,不但不會有功德,反將受罰。

日顯宗說:「祗要做塔婆供養,任何祈願都會應驗」。

大聖人佛法的根本,完全在於向御本尊唱題。並不是憑塔婆供養就可達成祈願。把塔婆供養說成是萬能,不就等於否定御本尊的大邪義。

既然不要塔婆,那麼、學會是如何為祖先追善呢?

原則上是以家人、親友為主,與故人親近者聚集於自宅,向御本尊做勤行、唱題。

追悼法事

周年忌等的追悼法事,應持何種看法才好呢?

終究這是當事人的自由。我們在每天的勤行、唱題之中,對故人作回向,就是最高的追善。

追悼法事的起源如何?

本來從初七到七七、百日、年忌、三年忌等的法事,並不是佛教固有的教義,而是依循印度、中國的一般習慣所形成的一項法事。日本的寺院是為確保收入,而從室町時代起,大力鼓吹,至江戶時代的檀家制度更強制作為檀家的義務。因此,並不是不作法事就不能成佛。而誑稱那種形式是成佛所必需的儀式,以此束縛佛子的,正是日顯宗的大罪之一。

關於葬儀 · 回向的學會指導 

  • 祗要向御本尊追善回向,必可依妙法的偉大功德力,而使故人成佛。因此,不必講求浮華舖張。簡單隆重即可。這才是佛法化儀的本義,符合大聖人心意的作法。
  • 今天,一般在葬儀時,邀請僧侶誦經、牽引亡魂的作法已相沿成習,但這是日本江戶時代檀家制度的陋習。打破此種錯誤的陋習,將符合佛法本義的友人葬、同志葬,扎根於社會即是現代的宗教改革。許多有識之士也表達了讚同之聲。
  • 一個人能否成佛,終究是要看他自己生前的信心。不是由僧侶主持的「葬儀」來決定。否則就沒有必要天天勤勵於信心的修行了。一生游手好閒,臨終的前一天再請僧侶,付錢託辦葬儀不就可以了。成佛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事。日顯宗妄稱:「葬儀請僧侶舉行是傳統的化儀,否則不得成佛」。這完全是一派胡言!違背大聖人佛法的邪義。
  • 每天的勤行、唱題,是多麼好的追善回向啊!妙法的聲音,都將變成赫赫的太陽。亡故的父母、家人、祖先,都將蒙受福運的光芒照射、籠罩與守護 - 這條生死不二的希望大道,才是邁向廣宣流布的軌道。
  • 徹底為廣宣流布而活的人生 - 生之佛、亦即現世的成佛,就在其中。那個功德都可回向於無量的祖先、無量的子孫、眷屬。自己依佛道修行所獲得的福德、功力、勤行唱題的金色光芒,都可回向給他們。這就是回向的本義。
關於追善回向的聖訓

「今、日蓮等類,訪聖靈時,讀誦法華經,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,題目之光,照至無間,令即身成佛。回向文,事起於此」(御書743頁)

「父母之成佛即子之成佛也,子之成佛即父母之成佛也」(御書850頁)

「此度以頭顱奉法華經,願以其功德回向父母,其餘分饗弟子檀那等」(御書946頁)

「自身尚未作法華經行者,何能使父母成佛」(御書1155頁)

「但唯奉唱南無妙法蓮華經,而得成佛,方是最為重要」(御書1295頁)

「此曼陀羅文字雖衹五字七字........照冥途之明燈,於死山之良馬」(御書1372頁)

「自身未成佛,欲救父母尚難,何況救他人耶」(御書1504頁)

「生時是生之佛,今是死之佛,生死俱佛」(御書1586頁)

「為供養故人,奉誦法華經一部,自我偈數度,唱題目百千遍畢」(御書1655頁)

掃除謗法 

掃除謗法是何意義呢?

大聖人佛法是嚴誡謗法。信仰的對象是唯一,不得有二。對御本尊信以「唯一無二」,是很要緊的事。因為初信者很容易受到他宗的惡緣紛動,所以,基於切斷其執著的意思,將過去所信仰的對象予以清除,就稱為「掃除謗法」。

進行掃除謗法時,應注意那些事情呢? 

第一點,要非常懇切的教示其意義,使其能夠充分了解最要緊。第二點,原則上,務必由申請入會者親手處理、或交回錯誤的信仰對象物。即使當事人同意,也不得假手他人,或託人交還。第三點,事先應取得同居家人的了解。如果不是屬於當事人的所有物,當然須經所有關係人的一致同意才行。

當事人視為紀念物,繪有宗教圖畫的水壺或掛畫等亦應處理嗎? 

戶田先生曾就某會員所問:「小孩玩具的不倒翁、達摩掛畫是不是謗法呢?」回答說:「那種東西不算謗法,留下來也可以。不過,很有意思的是,信心愈深久愈不想留下來。」重要的是,好好教導有關掃除謗法的意義,使對方能夠確實了解,由衷的接受,而受持信心。不要拘泥於形式,或太鑽牛角尖。

有關「掃除謗法」秋谷會長的指導 
--第八回本部幹部會(1997年2月11日)

在折伏、弘教時,有幾點,想在這𥚃和大家作個確認。
       
第一點是有關「掃除謗法」。

入會,信仰日蓮大聖人的佛法時,第一要義就是奉拜御本尊,指導的要諦是要讓對方能好好奉拜御本尊。因此,如果有過去所信仰的對象物,就要加以清除,這稱為「掃除謗法」。

然而過去,卻因此而與尚未入會的家人、親友發生衝突的例子,時有耳閒。所以,「確認謗法物的所有人」、「當事人處理的原則」、「事先取得家長的了解」,這三項原則要徹底做到。

在今天的社會,因宗教上的問題而發生衝突、引起風波,那樣會把「法」大為貶低。千萬要注意,絕對不可因為「掃除謗法」,而發生事故、風波。

所以,對於這種「掃除謗法」,今後要有下列看法。

第一要緊的事,就是奉拜御本尊,指導對方能夠去奉拜。這是根本!

第二點是對於「掃除謗法」,務必貫徹原則,由當事人處理的原理並未改變,但不是奉置御本尊的絕對先決條件。要改變未先掃除謗法不能奉置御本尊的想法,更放寬幅度,先由奉置、膜拜御本尊開始。隨著信心加深,就不會想擺舊的對象物。那樣以後,由當事人自發性地想要去除,也沒有關係。

第三點、掃除謗法的根本精神,是要停止再膜拜那種對象。其具體的形態,就是清除信仰對象的神牌等。因此,沒有必要清除供桌或佛具。

尚盼根據以上幾點,今後千萬不要發生事故。


佛具、經本、念珠等

一看見佛具的「鶴徽」就會想到日顯宗,要不要掃除謗法呢?

「鶴徽」不是謗法。在大聖人的時代並沒有「鶴徽」,而是在日本室町時代以後才有的。後世的人是把「鶴徽」當做大聖人的「家徽」而使用至今。又在草創期,學會員為了展現廣宣流布的氣概,曾在胸前配戴鶴形的胸章,支部旗也使用鶴徽。戶田先生也很喜歡丹頂鶴,本部也相沿至今。如果仍覺得心裡有疙瘩的話,應如何處理則屬各人的自由。


老舊的經本、念珠要如何處理?

不堪使用的,各自處理也可以。或當做自己信心的歷史來保存也無妨。但是要自己動手燒毀,感到很為難時,請不要客氣,交由各會館處理。


念珠掛在手上時,那一頭向右或向左有沒有規定呢?

拜讀御書也沒有「非這麼做才可以」的規定。第一點,所謂依穗珠掛在右或左,來決定有無功德的說詞,在大聖人的教義裡不見隻字。現在一般是以有二顆穗珠的、掛在左手,三顆穗珠的、在右手。要緊的是,向御本尊認真祈求的根本信心姿態。


勤行時,敲鈴的次數如何?

沒有特別的規定。有的說是敲三下為一般的作法,也有一段時期是在讀誦方便品前、敲七下,讀誦壽量品前、敲三下,最後敲五下,但這都沒有明確的根據,也不見大聖人規定敲鈴次數的文證。祗聽戶田先生說過:「想成是音樂,不是很好嗎?不妨熱熱鬧鬧的敲吧!」不必拘泥於次數,過於鑽牛角尖。




(摘要)

《教宣手冊》1999年7月3日版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